通過朋友圈的人際傳播,微信這個超級應用之中有可能誕生下一個團購大平台嗎?
“我買了韓國進口58元淨重998g純進口零食大禮包,10人成團還差2人”、“我買了26.8元秋冬季加絨加厚魔力打底褲,5人成團還差1人”… 這是我在一個名為“拼多多-多米粉絲群3”的微信群裡,每天被刷屏的信息。
在混跡這個單純以拼團買貨為目的的微信大群的第三天,原本只想做個旁觀者的我,發現了一個“0.1元智利車釐子2斤裝的10人團,限量200份”的 deal,無奈價格太誘人,沒忍住也下了一單,後來發現成團還缺兩人,又安利給了自己的兩個閨蜜。並且,由於這個價格是所謂的“APP專享價”,我被引導下載了一個名為“拼多多”的應用,接著在裡面完成了支付整個流程。
“拼多多”之所以引起我們的注意,是因為這個“名不見經傳”的產品前一陣在APP Store生活類的排名一直比較靠前。比起榜單隊伍中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安居客、鏈家、汽車之家等),它的出現顯然讓人有些困惑和好奇。
打開APP,你可以發現林林總總的拼團deal,品類涵蓋食品、美妝、生活用品、母嬰、海淘等多個方面,價格從幾十元到幾百萬不等。不過這些拼團的供貨商各不相同,因此拼多多更像是個大 Shopping Mall,為不同的商家引流提供一個賣貨的平台。
某種程度上,它和“聚劃算”十分類似,本質上都是團購形態的衍變。只是在前端流量獲取方面,“拼多多”巧妙地通過微信上湊人數買實惠的形式,達到了吸粉+團購的雙重目的。這個玩法的特點在於,倚靠社交媒體傳播的力量和拼團者之前的信任鏈條,拼團的過程相當於為平台做了免費的推廣,帶來了低成本的裝機量。

移動電商市場發展到今天,各家的困擾總擾不開流量怎麼盡可能便宜地獲取?以及怎樣精准地分發流量,高效地達到受眾?這也是微信拼團最近一直很火爆的原因(我們嘗試著搜索“拼團”二字,出現的公眾號不下幾十個),因為它選擇在流量最充沛的社交應用上做文章,通過“拼”的動作促成用戶間的自傳播,大大降低了獲客成本。對於用戶而言,則節省了TA的購買成本(便宜)和時間成本(不用挑了)。
不過組建一個利用微信拼團引流獲客的平台,有可能做成移動端的聚劃算嗎?
表明上看,似乎是很可能的,因為它一定程度上把握住了電商的命脈——流量。同時,利用了眾籌的玩法把電商生意從傳統的B2C變身為了更個性化的C2B。
不過“聚劃算”的崛起除了依托淘寶的可觀流量外,也和平台之前與商戶、品牌建立起的綁定、用戶對平台的信賴、以及平台長期建立的一套規則等息息相關,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快速模仿。
同時微信拼團模式本身目前階段還存在這樣幾點缺陷:
1、“拼”的玩法導致用戶衝動型消費為主,品牌意識較弱,對具體哪個平台發起的拼團並不關心,忠誠度低。
2、消費體驗上,如果每次買都需要轉發拉人,無形中反而增加了購買的門檻。
3、拼團的門檻很低,導致模仿者眾多,素質參差不齊,市場有待規範。許多拼完後就沒有了下文,用戶體驗大打折扣。
4、重度依賴微信單一平台,今後可能有相關政策型風險。
5、用戶“拼”的熱情會一直高漲嗎?仍是個疑問。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