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去年提出《中國製造2025》戰略,藉此提升國內產業,之後又於2016年3月通過「十三五」規劃,明確於未來5年(2016年至2020年)要深入實施這項戰略。這些舉措令人關注中國產業的發展方向,不少業者更將《中國製造2025》與德國的「工業4.0」(Industrie 4.0)策略聯繫起來,後者的出發點在於提高德國產業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有意見認為以上兩項策略可能會加劇中德兩國的產業競爭。不過,兩國早於2015年7月已簽署諒解備忘錄,藉此加強合作,共同發展智能製造技術[1]。同年10月,總理李克強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於北京會面後,雙方同意在《中國製造2025》與「工業4.0」的框架下,擴大戰略合作,把握新興機遇。
實際上,兩國產業處於不同發展階段,加上各自策略的發展方向有異,因此雙方的合作機會多於競爭,工業機械人領域便是其中一個例子。中德兩國產業在國際供應鏈上各佔不同位置,亦將為相關業者打開更多機遇,特別是源自中外合作項目的科技及服務需求。
香港是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首選據點,有助他們物色外國合作夥伴。另一方面,香港擁有強大的科技產業及有利的營商環境,例如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得以成為德國及其他國家的企業開拓內地市場的理想基地。因此,「十三五」規劃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應可為香港的科技及服務業者營造新機遇。
「工業4.0」打造智能工廠
德國的「工業4.0」策略基本上提倡把先進資訊及通訊技術融入生產方式之中,進一步提高產業效率。德國憑藉本身強大的機械設備製造業,以及在資訊科技、嵌入式系統[2]及自動化工程方面的優勢,足以進一步鞏固在全球製造工程產業的領先地位,而「工業4.0」策略即以此為基礎。
「工業4.0」工作小組在最終報告[3]中提出,德國憑藉獨特優勢,有能力開拓新型工業化的潛能。因此,「工業4.0」被稱為自18世紀末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在工業系統中,網宇實體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 CPS)將大派用場,藉以打造「智能工廠」,CPS系統當中配備的各種智能設備,可以改進製造、工程、物料運用及供應鏈等工業生產流程。
根據「工業4.0」的構想,企業將以CPS網宇實體系統的形式,建立一個包含機械設備、倉儲系統及生產設施的全球網絡。嵌入式生產系統將與工廠及企業內部的業務流程垂直連網,形成智能工廠,以有利可圖的形式滿足個別客戶要求,並優化決策流程。至於資源及能源效益等問題,亦將於優化過程中得到解決。智能工廠通過使用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 ) 及務聯網(Internet of Services),並憑藉由智能設備和傳感器收集的大數據,能夠實現高度自動化,將人力資源從常規任務中釋放出來,讓他們專注投入創新、增值業務。
《中國製造2025》與德國「工業4.0」的互動
「工業4.0」的目標,是把現有的嵌入式資訊科技系統生產技術與智能程序結合,實現智能化生產,藉此令產業價值鏈及業務模式升級轉型。為此,德國必須在製造系統進一步整合和相關領域加強研發工作。此外,德國亦須制訂全新的產業及技術標準,以便不同企業的系統和設備可以互相聯繫,同時亦須加強數據安全系統,以保護系統內的資訊及數據,免遭盜用及未經授權讀取。以上措施預計將可提高德國的產業效率及創新能力,同時節約能源及成本。
《中國製造2025》則將焦點放在創新及質量上,旨在引導中國產業從低附加值的製造活動向中高端製造業務過渡,而非追求產能擴張。這一策略的另一目標是淘汰低效率及落後產能,幫助企業發展自主設計及自主品牌業務,實現產業升級。要達成這些目標,應進行多項相關舉措,包括成立製造業創新中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新產業標準,以及促進戰略性優先產業的發展等。
(有關《中國製造2025》詳情,請參閱《中國製造2025》相關文件及香港貿發局研究文章:中國「十三五」規劃:《中國製造2025》發展機遇與挑戰)
從表面來看,中德兩國不斷進行產業升級,日後雙方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可能越趨激烈。然而,德國憑藉先進的技術基建,已處於世界工業發展最前緣,而「工業4.0」則是要藉著智能工廠進一步提高國內產業效率。相比之下,中國正全力解決生產效益低下問題,而《中國製造2025》其中一項重要目標便是優化產業結構。《中國製造2025》制訂目標,希望中國製造業至2035年達到全球製造強國陣營的中等水平。
鑒於兩國產業處於不同發展階段,在中短期內,中國顯然難以在工程產品領域與德國競爭,尤以高端業務為然。相反,中國企業還須繼續依賴外國企業提供的先進設備及技術,以實現生產現代化及自動化。目前,德國是為中國提供先進生產技術及機床設備的主要供應地之一。因此,如果中國能夠在進行產業流程數碼化和網絡化的過程中借鑒德國的標準和經驗,將為中德兩國的產業帶來巨大商機。
中國需要智能解決方案為機械人產業注入活力
中國「十三五」規劃明確將啟動多個關鍵科技項目,促進產業升級。這與去年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策略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兩項政策文件均將智能製造及機械人列作重點發展領域。然而,除了用於機械人設備的若干高科技及高精度部件外,中國目前也缺乏標準解決方案,以致機械人的智能仍未達到足夠水平,不能提高生產效率。因此,中國企業料將日益放眼國外,引進歐美先進國家所開發的標準及解決方案。這將為相關技術業界及智能解決方案供應商帶來機遇。(詳情……) |
對業界的影響
《中國製造2025》的最終目標是提高中國產業的競爭力。然而,主要零部件方面,中國企業若要減少對進口的依賴,仍須努力不懈,前路漫長。另外,中國在實現智能製造方面仍缺乏標準解決方案。因此,《中國製造2025》及「十三五」規劃均大力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尋求外部支援,並與外國夥伴合作。對於有能力提供相關主要零部件及智能製造解決方案的科技業者及供應商而言,這無疑是利好消息。
不過,中國企業走出去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外國推行「工業4.0」等類似策略時,主要目標在於提高本國產業的競爭力,並非針對他國產業而設。因此,中國企業若要借助外國同業的技術發展和經驗,在走出國門尋求外部支持時,必須校準目標尋找適合自身升級所需的技術和解決方案,及避免購入不適用的技術。
另外,中國國內侵犯知識產權問題亦令外國企業有所顧慮。特別是智能製造方面,需要處理大量資訊及數據以實現流程優化,因此數據及專有資訊保護等安全事宜,將成為中國企業尋求外國企業合作的關鍵問題。此外,一些外國業者亦擔憂,如果將最尖端的技術轉讓予中國企業,長遠而言可能有損自身競爭力。
有鑒於此,香港可以充當內地與外國科技企業之間的橋樑。香港可以提供廣泛的專業服務,一直獲內地企業重視,成為他們走出去及尋找外國合作夥伴的首選平台。例如,香港的服務業專才具備卓越能力,可代表內地企業進行盡職審查、風險管理及評估所購入技術及設備的適用性。
另外,香港匯集了來自不同背景的科技企業,並有足夠實力將技術合作夥伴引入內地市場。事實上,不少外國企業已在香港成立附屬公司,藉此持有特定的知識產權、管理相關運作,或與內地客戶訂立合約,以善用香港法制所提供的更全面法律保護。
香港有健全的法律體制,並堅守國際行業慣例,享譽全球。尊重及重視商業秘密(如設計和技術資料)是香港素來堅守的商業傳統及道德操守。香港在技術應用及商業化方面大有優勢,各類金融服務一應俱全,亦是科技企業選擇香港作為業務據點的重要考慮因素。因此,香港已具備各種優勢,可以把握內地企業升級轉型的機遇,與外國業界攜手打開內地市場。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經濟和能源部推動中德企業開展智能製造及生產過程網絡化合作的諒解備忘錄》於2015年7月簽署。
[2] 嵌入式系統在本文是指於大型機械或電氣系統中具有專屬功能的資訊科技系統。
[3] “Recommendations for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ic initiative INDUSTRIE 4.0 – Final report of the Industrie 4.0 Working Group”,2013年4月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