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7日
過去30年,中國內地憑著成本低廉的優勢,一直是獨佔鰲頭的世界工廠。不過時代轉變,今天內地勞工成本飛漲,不再是低成本生產地。
最重要的問題是,撇除價格競爭力,內地還有其他優勢嗎?
答案肯定是「有」。內地正逐步升級轉型,以較高增值產業取代舊有產業模式,特別是資訊科技及電子消費品行業,情況尤為顯著。
許多年前,內地政府採取支持低成本產業發展的政策,吸引眾多跨國企業到內地設廠生產西方市場所需的消費品。
回望過去,由1990至2011年僅僅21年間,內地在全球生產出口市場佔有的份額,由1.8%揚升至15.4%。
可是,今天內地工資水平迅速上漲,跨國公司不得不調整方針,檢討採購策略。
由於運輸成本上升、營商的不明朗因素增加以及供應鏈日趨複雜,許多企業開始把部分離岸生產活動遷回本土,並把一些原本在中國內地進行的生產活動遷往其他低成本國家。
1995至2005年間,內地製造業單位勞工成本,亦即每一生產單位的工資成本,累計下降近40%。
究其原因,是勞工生產力增長速度遠遠超越製造業工資的增速。
不過自2005年起,由於工資增速加快,內地的單位勞工成本已開始上揚,部分勞力密集生產商不得不遷往工資水平較低的國家,例如孟加拉、印尼和越南。
舉例來說,越南於2010年超越中國,成為鞋履巨擘耐克(Nike)最大供貨地。
事實上,自2011年起,美國和歐盟進口的多種勞力密集產品,例如服裝、鞋履和玩具,中國產品所佔比重已開始下降。
相反,孟加拉、印尼和越南生產商正逐漸取代中國廠商的位置。
服裝貿易是個很好的例子。孟加拉產品在美國進口服裝所佔的比重,2006年為3.8%,到2012年1至7月已攀升至6.1%;在歐盟進口服裝所佔的比重,亦由2006年的7.7%增長至2012年首4個月的13.7%。
至於越南,該國產品在美國進口服裝所佔比重,由2006年的4.3%攀升至2012年1至7月的9.1%;在歐盟進口服裝所佔的比重,亦由2006年的1.7%增長至2012年首4個月的2.4%。
採購策略
據Hackett Group的《2012年供應鏈優化研究》(2012 Supply Chain Optimization Study)顯示,在制訂製造業採購策略的過程中,「總落地成本」(total landed cost)是左右決策的最重要因素。
「總落地成本」是指整條供應鏈由首端至末端涉及的成本,涵蓋製造、運輸及物流、庫存置存成本,以及各項徵稅。
內地單位勞工成本上漲,與西方工資水平的差距也逐漸收窄。
此外,內地的環境相關徵費增加,以及運輸成本上升,也導致內地與西方之間的總落地成本差距收窄,由2005年的31%拉近至2010年的23%。
假如內地與西方之間的總落地成本差距進一步收窄,將促使更多跨國公司考慮把生產活動「回流」,遷回本土基地。
不過,先前外判至內地的低技術製造業職位,可以回歸先進經濟體的應該不多,原因是本土製造業規模不大,產能有限。
對於總落地成本中勞工成本佔很大比重的產業來說,離岸生產帶來的財政優勢仍然吸引,亦可持續下去。
可以肯定,已經北移內地的香港廠商,要回流香港十分困難。
這些廠商寧可使用更多機器,以及提高產品的增值含量,藉此把單位勞工成本維持在較低水平。
此外,內地有不少發展蓬勃的產業集群,許多生產功能和服務都可以在當地採購。
這樣,內地不但可以在整體供應鏈中擔當更全面的角色,更能提高效率,降低運輸成本及減少庫存投資,令總落地成本下降。
全球消費,全球生產
具諷刺意味的是,數年前為逃避內地工資上漲而遷往其他亞洲地區的廠商,現在發覺新生產基地的工資水平正隨著投資增加而迅速攀升。
事實上,內地的情況開始在其他亞洲國家重演。由於產能和資源局限,某些國家的工資升速甚至超越內地。
一些全球企業開始採取地區性樞紐的策略,積極評估其他可以進行採購及生產活動的地方。
服裝生產及零售商JoS. A. Bank一向在斯里蘭卡及馬來西亞生產,現在則計劃於中美洲及約旦增設廠房。
電子產品巨擘西門子(Siemens)最近選中墨西哥,準備在當地展開一個新投資項目,不再擴充內地的生產規模。
這種「地區化」策略的目的是更迅速地回應個別市場的需要。
事實上,不少產業為降低成本,均認真考慮在「地區性樞紐」生產,藉此縮短供應鏈。
此外,消費者日益關注他們的採購行為對環境有何影響,以及企業的社會、道德、文化及衛生(簡稱SECH)評級。一般來說,較短的供應鏈有助減少企業的碳排量。
舉例來說,對有意向美洲市場,特別是日益重要的拉丁美洲市場供貨的公司而言,墨西哥是理想的生產中心。
在亞洲,對許多產業來說,中國肯定是最富吸引力的市場。自從中國於2000年放寬外國公司的內銷限制,中國內銷市場便日益成為外國生產商拓展的目標;他們亦在內地製造產品作出口之用。
有些企業甚至把他們的供應鏈分拆為更小、更靈活的單位,以便更有效地服務地區客戶,以及緩衝保護主義情緒與自然災害帶來的不明確因素與風險。
新時代來臨
不過,毫無疑問,內地仍是生產及採購大批量產品的核心地區,也是亞洲及其他新興市場的樞紐。
隨著跨國企業改變其供應鏈模式,內地的加工貿易產業,特別是以原件製造(OEM)及原創設計(ODM)形式向外商供貨的業者將受最大影響。
為保持競爭力,內地製造業一直在更新轉型。現在,內地出現了更多產品周期短、增值成份高的產業。
中國商務部表示,電器及電子產品現佔中國加工貿易出口逾78%份額,較2002年的65%為高。
中國是具競爭力的資訊科技、電訊產品及電子消費品製造基地,其吸引力在於擅長生產不同種類的產品。
內地一些新興及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能向上游用家提供所需物品,例如零部件。
輔助物品如金屬、塑料、電動及包裝等物品都很容易在當地採購。
此外,一些必須的支援服務,例如貨運代理及化驗所測試服務亦日益發展完備,有助製造商及出口商提高效率,令供應鏈更可靠。
因此,內地在全球辦公室及電訊設備出口市場的佔有率,已由1990年的1%擴大至2011年的29.6%。
即使是製衣業,內地廠商亦已採用新技術,並斥資進行研發,藉此提高生產力與增值能力。
有香港服裝採購員指出,若要供應大批量的簡單服裝,向東南亞國家採購產品能降低成本。但是,若要採購小批量設計精致的時裝,交貨期又較短,那麼內地仍是首選採購地。
此外,內地出口商也一直以更積極進取的態度去拓展新市場。
國際零售商積極開拓新興市場,能為從事OEM或ODM業務的出口商締造商機;與此同時,內地本土企業提供的產品,品質及設計優良,價格相宜,也日益受到新興市場消費者歡迎。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