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香港企業出現新的方向,無論在開拓新市場或產品提升上,都注入了新元素,讓營商發展展現旺盛的生命力。《香港貿發局周訊》早前訪問了香港中小型企業商會會長劉健華,回顧2010年香港中小企的發展概況,並展望今年經營走勢
貿:
2010年本港中小企業經營情況如何?
劉:
2010年本港零售業穩步上揚,形勢頗好。自由行帶動零售暢旺,與此同時,企業本身的產品種類和設計都作出了改變,令銷售情況出現良好勢頭。但製造業方面,去年較為審慎,因為上半年出口受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成本上漲影響,廠商成本增加;同時,內地上半年工資調控亦令企業負擔加重。此外,人手短缺也令我們的壓力加大。
貿:
那些行業表現較好?
劉: 本港零售業方面,紅酒市場明顯暢旺,受惠於內地市場龐大,貿易反應極佳,再配合貿發局和其他盛事活動推動,經營紅酒的中小企今年都很開懷。另外,一些高消費的進口產品,如貴價食材,在內地都有很大的需求。製造業方面,製衣、時裝、金屬行業較差,傳統的電子產品亦承受較大壓力,但加入創新元素和附加值的電子產品市場反應較好,銷售較預期大。
貿:
你們在前線有否看到甚麼特別的市場狀況?
劉: 我們看到去年在香港多了一些新成立的中小企積極開創品牌,推出自家品牌的成衣、時裝、紀念品等,他們不只著重普通實用性產品,而是明確地開拓自身特色產品,如自家人物(Character),以及具設計特色的卡通角色,在設計、包裝、品牌形態等下工夫,這是好事。早幾年大家投放在製造業的比重較大,沒有太多人去捕捉市場。以鐘表來說,過往在香港大部分是瑞士品牌,現在也出現了個別的香港自家品牌,希望這情況在其他行業也會逐漸出現,並且隨時間發展而蓬勃起來,這將有助香港產業轉型升級。
貿:
估計今年情況如何?
劉: 從各項條件來看,今年製造業將會繼續面對挑戰,因為現今八、九成製造業都在內地設廠,受內地人力資源、制度、勞動法、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對製造業的利潤構成很大衝擊。出口市場方面,過去兩年美國消費非常疲弱,減少了高價貨品消費,即將推出的QE2,在某程度上或能短暫刺激消費,但歐洲方面,卻看不到顯著升幅。廠商生產成本上漲,自然有加價壓力,但主要出口市場卻未必能承受漲價。我們相信今年需要半年以上時間互相協調,看看能否把部分成本轉嫁到市場上去。
貿:
中小企的機遇在哪裡?
劉:
我認為企業要加強做內銷。製造業今年面對這麼大的隱憂,將會加重在內銷上的比重,賺人民幣可以抵銷營運上的壓力,但中小企面對資源有限的問題,若自己進去內地做內銷,會有很大的風險。內地市場非常大,但中小企需集中在一個地方,我鼓勵先集中在自己強勢的地方,例如大部分港商在廣東省的關係較強,對市場較熟悉,應先在廣東省落腳。再說,無論在交通、網絡、語言、文化、生活情況,廣東省都比較接近香港,同時香港產品在當地較受歡迎,可以加快提升本身品牌形象及競爭能力。此外,東南亞也是一個開拓的目標市場。
貿:
中小企如何在這種環境下力爭上游?
劉:
中小企面對的挑戰是財力、實力、競爭力,未必能夠自己全面掌控,獨當一面地進入市場。如果要打進內銷市場,必須同心協力,形成一個組合,以一個平台的形式去做,這樣安全係數較高。過往貿發局也不斷提供平台,如果能夠為港商打造更多平台,帶領整團人到內地落腳,這樣對我們中小企進入內地發展,可以產生很大幫助。
在內地,香港中小企業很難獨自爭取有利營商條件,因為內地法制和營運,都與香港有很大差異,講的是脈絡關係、對口關係,所以如果香港特區政府能夠扮演領頭角色,與內地訂立一些關係,加快讓港商進去,這樣便可以減少我們被別人打擊與摧毀的機會,為港商開出一條較為明確的道路,同時也減省中小企的內耗,從而把資源投放到產品上,提高企業本身在內地的生存能力。
至於本港零售業方面,本地企業必須令自己的產品形象走向品牌化,強化自己的品牌形象和質素,藉此提升銷售,如果做好品牌推廣,在定價方面便可以提高一些
我要留言